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记者近日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获悉,该院副教授章平与该校心理学系副教授王俭勤共同发表了一份《儿童短视频使用与数字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当前短视频取代网络游戏成为儿童电子沉迷的第一媒介。
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其中青少年占新增网民的49.0%,总数量近2亿人。与此同时,未成年人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10岁以前首次“触网”的未成年人占比达52%,较上年提高7.4%。
“从上网目的来看,未成年人对于互联网的使用集中在娱乐和学习上。”章平介绍,此前《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3)》显示,47.5%的未成年人选择“看视频”,40.1%选择“听音乐”,36.4%选择“写作业/查资料”,31.3%选择“聊天”,“在具体的应用程序中,短视频类App和其他视频网站最受未成年人欢迎”。
章平告诉记者,这项研究主要讨论6个核心问题,包括儿童短视频使用与学业成绩具有何种关系、短视频节目类型与学业表现具有何种关系、家长干预策略在短视频使用与儿童学业成绩之间具有何种作用、媒介鉴别力在短视频使用与儿童学业成绩之间具有何种作用等。这项研究从上海市杨浦区、江西省抚州市两地分别选取公办小学、公办初中各一所共4所学校,各年级随机抽取两个班级进行施测,以班级及其家庭为单位发放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036份。
研究发现,家长短视频使用时长在儿童短视频使用与学业成绩之间具有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当家长短视频使用时长较长时,儿童全年使用时长、非寒暑假平均每日使用次数均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学业成绩”。也就是说,减少家长短视频使用时长,将减少儿童学业成绩的负面作用。
有意思的是,研究显示,家长与孩子一起积极地共同使用短视频,也会对孩子的学业成绩产生负面作用——当积极共同使用指数较强时,儿童非寒暑假平均每日使用次数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学业成绩。这与以往对“积极的共同使用”的研究结果,并不相同。
“过去多数研究显示,如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孩子的使用体验与情绪需求,就能降低儿童对智能设备的依赖性与强迫使用的倾向性。”章平说,自己的这项研究与公众通常的认知并不相同,她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短视频这一新型电子媒介形态上,“积极的共同使用”干预策略可能导致儿童短视频使用次数的增加,并显著负向调节儿童短视频使用与学业表现之间的关系。
这项研究明确,儿童使用短视频时长越久,媒介鉴别力越差,进而影响其学业表现。由短视频平均每日使用时长、学业成绩的相关分析得出,学业成绩(包括语、数、英三门课程)与短视频平均每日使用时长呈显著负相关,与家庭媒介鉴别力显著正相关。
值得一提的是,儿童短视频使用时长与其学业表现,也存在着倒U现象,即当儿童对短视频的使用低于和高于某个时间段时,其学业成绩呈明显的正相关和负相关。这个使用时长,经研究分析应为20分钟。“当儿童每天使用短视频时间低于20分钟时,对其学业表现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当使用时间超出20分钟后,则对学业表现带来显著负面影响。”章平说。
一直牛配资-一直牛配资官网-配资最新行情-配资公司电话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