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社
半月谈记者近日在多地调研了解到,不少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大搞超前学习,小学生忙着上初中课程,有的甚至提前学完初二重点课程,孩子们过早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
教育是慢的艺术,是“牵着蜗牛散步”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双减”政策正是为了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切实为中小学生减负,让教育回归本源,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政策实施以来,效果有目共睹。但有的地方超前学习问题仍然存在,这也表明落实“双减”政策仍任重道远。
事实上,超前学习的危害显而易见。心理学专家指出,如果让孩子过早接触超出其认知水平的知识,一些孩子可能因为理解能力不够而产生挫败感,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同时,因为一些知识内容提前学过了,可能导致孩子失去对课堂学习的专注力。如此一来,超前学习不仅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也对教育生态造成不良影响。从效果看,因为缺乏“慢工”的积累和扎实的根基,即便短期内孩子在成绩上表现出色,这种“超前优势”也难以维持长久,甚至越往后变得越吃力。若再算一下成本账,超前学习这场“教育内卷”,真是“苦了孩子、累了家长”。
为何超前学习仍有市场?
一是“焦虑投射”。超前学习现象的背后,是家长们对教育竞争的焦虑。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当家长“赢在起跑线”的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就可能拔苗助长、设法“超车”,试图通过超前学习为孩子争取更多优势。尤其是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在抢跑,焦虑心理叠加从众心态,问题容易愈演愈烈。
二是“功利渲染”。社会上一些舆论和培训机构的营销宣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家长的教育焦虑。部分培训机构为了招生,夸大并鼓吹超前学习的效果,营造出一种“不超前学习就会落后”的氛围,让家长更加坚定地“豪掷千金”、投入超前教育的阵营。
三是“节奏失衡”。在一些家长看来,“超前学习的苦”和“掉队的苦”,总得吃一个。比如,有的老师要求“寒暑假自学下学期教材”,有的学生面临“学校教的是A,考试考的是ABCDEF……”即使主观上不想卷入其中,也想要孩子快乐享受假期,但家长“清醒育儿”的代价可能是孩子在学校“痛苦追分”。教学进度拉快,客观上助长了超前学习之风。
为超前学习“踩刹车”,无疑是个复杂的工程。从政策落实到宣传引导,从观念更新到教学创新,从市场监管到生态营造,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比如,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对违规开展超前学习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加大查处整顿力度;学校教学提质增效,把握好“时度效”,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零起点”教学,杜绝超前教学;家长多一点长远眼光,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此外,让各条教育赛道相互成就、相得益彰,畅通各类人才成长成才、人生出彩的通道,有望从更深层次缓解教育焦虑、优化整个教育生态。
一直牛配资-一直牛配资官网-配资最新行情-配资公司电话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